-
“4+15”议席空缺,香港立法会改变的新契机?
第六届香港立法会将一下子产生19个议席空缺,这在香港立法会历史上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一决定,或将深刻改变香港立法会的运转模式,进一步强化“爱国者治港”原则,也为彻底解决香港问题迎来了新的契机。[全文]
-
首提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我看到了4个关键词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军事斗争准备中,类似歼-20、东风-17之类的“大国重器”向边境边防一线部署、向最接近可能爆发冲突的前沿推进,将会变得更多、更普遍。而这些军事部署,也必将不断增加“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全文]
-
为将中区军用码头移交驻港部队,特区政府与反对派较量26年
有的提出,当年中英两国协议只订明建造长150米的码头,供军用舰艇使用,因此不应该在码头范围内设置电力供应等附属设施,也不应该划设海上禁区。还有的认为,这是当年中英两国的协议,特区政府根本不是缔约方,有什么资格和义务来移交码头?[全文]
-
小小手机,为何成为军队管理的大难题?
据笔者一位刚转业的同学介绍,他们单位近几年遭受处分的官兵中,约三分之一是由于违规使用手机。如何管好用好手机,成为当前部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全文]
-
义务兵两年制会影响我军战斗力吗?
“如果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000小时,而义务兵服兵役2年时间,其参与专业训练的时间,满打满算才5475小时。而且按照这种作息表,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训练,这样怎么形成战斗力?”[全文]
-
英军停训港警,会是香港的损失吗?
《回归》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当零点的钟声敲响后,巡逻的警察们取下“皇家警察”的帽徽,换上“特区警队”的新帽徽。这其实也带来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不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仅仅是换一个帽徽,就能真正地“回归”吗?[全文]
-
香港反对派现状:一边内讧,一边谋划“体制内夺权”
围绕初选活动是否违法,反对派与特区政府、建制派展开了激烈的攻防,乃至在反对派内部也出现了内讧。虽然反对派的举动愈加谨慎,但他们在选举上的图谋是坚定不移的。[全文]
-
预备役由中央统一领导,这改革背后的学问不简单
维护和平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把武装力量建设得更加强大,让任何敌人都要仔细掂量发动战争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这样才能足够压抑住对手的冲动。[全文]
-
全国人大审议涉港法案,有些人不必再抱有幻想了
就“23条立法”而言,以往总有“既然已经授权给香港,那么就只能依托香港来完成”的思路,目标奔着先占据立法会绝对多数再推动“23条立法”,结果从区议会到立法会选举,场场苦战未见进展,问题解决遥遥无期。此次转换思路、收回授权,由全国人大直接立法,取得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全文]
-
香港教育缘何成为反对派主场,连教育局都难以插手?
学生及其老师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一定会细心揣摩、刻意逢迎出题者的立场倾向,得出其想要的答案。这些“毒考题”引导老师在教学中就社会事件带出政治议题、传播反对派立场,让学生被不断“洗脑”,成为很多香港学生不满社会、仇视国家的“港独”根源。[全文]
-
外国军队为何成了疫情沦陷区?
一手持消毒水、体温计对付“疫魔”,一手敲击键盘对付“喷子”,或许将成为多个国家军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常态。[全文]
-
“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从除夕夜三军医疗队紧急出征到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从火速调派医疗物资到车队为市民运送生活用品,解放军全程参与了阻击疫情的各项工作。正是由于部队的迅疾出动,让这次应对疫情增添了“战时状态”,也让广大疫区群众看到了更多希望。[全文]
-
我国征兵为何变“一年两征”?
“两征两退”有效弥补了此前一年一次征兵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对缓解“征兵难”、巩固和提高战斗力大有裨益。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实施,必然对部队新兵征集和训练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和较大压力……[全文]
-
驻港部队参与清理路障,有问题吗?
有记者再问会否担心“突然出来”,会人感觉像执法行动,令香港市民有负面印象时,该名负责人回应说:“香港市民的掌声就是最好的形象。”他并呼吁该记者不要再拍摄:“放低手上手机,一齐清理吧!”[全文]
-
反对派进军区议会选举,建制派如何守住“上甘岭”
除黄之锋被确认提名无效外,其他涉“独”、涉“暴”候选人被询问后只作简单辩解,都顺利入闸。为减少被取消参选资格的风险,他们一方面悄悄把“独人”洗白,一方面安排政治素人参选,期望以新鲜面孔冲击建制派占据优势的地区,说不定能爆冷当选。[全文]
-
解放军新迷彩作业服曝光,透露出哪些信息
实际上,追求性能更为优越、更加贴近实战需求的迷彩服,是各大军事强国的普遍做法。这种过上一段时间就换服装、看似很折腾的举动背后,蕴含的是对作战准备每一处细节的精益求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