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大自贸区没有台湾,蔡英文为何如此不思“近取”?
对中国大陆而言,会感到头痛的可能不是“美国重返TPP”,而是“美国重返TPP的锣鼓声”,在锣鼓喧嚣的噪音里,会隐约听见来自日本、澳大利亚、台湾、韩国、英国的杀伐声,却未见实实在在的刀剑枪炮,吵杂却不致命。[全文]
-
错押特朗普,看民进党怎么给自己找面子
蔡英文以推特祝贺拜登当选,并巧妙揭露自己今年初当选时,拜登也曾推特祝贺,以此显示民进党与拜登也很亲近,与民主党的交流也很密切。殊不知,“推特祝贺”有如“祝贺花篮”,行礼如仪而已,哪能称“熟”?[全文]
-
美国内乱,与被锁定的港台“特粉”
美国总统的选战已经“延烧”到了港台地区。知名的美国媒体,如《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等,都抨击了亲特朗普的中文媒体发布不实消息,而民主党也对蔡英文当局“押宝”共和党感到不满。这些情况反映了美国国内的尖锐矛盾。无论选举谁赢,内乱都可能发生。[全文]
-
两岸“准战争状态”,谁说了算?
在美国大选落幕以前,北京会避免把话说死,将事做绝,因为若不给自己回旋的空间,会降低应变能力。台海现在到底是不是准战争状态,说得悲哀一点,是美国选民在决定。说得更悲哀一点,是佛州、宾州、北卡州的选民在决定。[全文]
-
台当局要明白,没有捍卫某条线的意志和实力,就没有那条线
无论用什么角度看“中国台湾”,这四个字在美国眼里是分不开的,“台湾”在美国大选中毫无意义,“中国台湾”才有意义。大陆发出“没有海峡中线”的信号,用意之一恐怕是吓阻美国在“十月惊奇”的选项中勾选“台海冲突”。而美国基本没有回应,可见其仍不敢轻举妄动。[全文]
-
哎呦,是美猪啊!
同一个政党,昨天说X是剧毒,今天说X还好不算毒,说辞是“时空转变”;遭批昨非今是,反板起脸来教训人民“别拿清朝剑,斩明朝官”。活生生的“赢者全拿”剧。[全文]
-
淘宝台湾掏空台湾?想买东西早就去大陆淘宝了
大陆读者要了解,“反中”归“反中”,蔡英文的执政方针也是“维稳”,尽量避免惊扰大众的动作,美国现在疯疯癫癫,蔡恐怕心里也是七上八下,因为她并没什么宏图想实现,只想守住岛主之位。[全文]
-
美卫生部长“访台”会不会赌太小?起码也得国防部长吧?
在太平洋的这一端,连贩夫走卒都知道,无论是舆论叫嚣,碾压中企及军事挑衅,皆为美国执政当局为选举而虚张声势的一环,意在刺激中国还击,好转移国内不利于己焦点。至于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选民是否有此认知,就难说了。[全文]
-
美企客户推动台企融入“红色供应链”,真是喜感十足
美国政府高唱“新十字军东征”,台当局也跟着唱和“新中国崩溃论”,但问题是美企却在深化中国经营,重点台企也在融入“红色供应链”。看着这些,我都气笑了。在台湾,常有论者强调“事实独立”,但在经济上走的却是“事实统一”,这种明显悖论,经常会被大量政治嘴炮掩盖。[全文]
-
“大写的尴尬”该给蔡英文,而不是默克尔
因默克尔政府提倡减少冲突的188金宝博怎么样合作,不对中国进行激烈的批评,德媒用“大写的尴尬”进行讽刺。但实际上,这种“逆风而行”的勇气和理智才是应有的执政高度。反观蔡英文政府,虽然选前满口支持香港,却在选后对如何支持语焉不详,她才应该觉得尴尬。[全文]
-
对号入座,绿营急催“台版国安法”出台?
陆委会这次歪楼带节奏,虽是服务于美国宣传战“英翻中”的例行性工作,但也内含了“台独”自己的惴惴不安;因为不安,所以不自觉地在台港命运上催化了唇亡齿寒的感受,反似在催促“台版国安法”出台,好证实“今日香港,明日台湾”。[全文]
-
I can’t breathe!美国社会何以“囤愤”至此?
被触动的人心,并不仅止于深受种族主义压抑的族群,在疫情中感到沮丧的人,在特朗普政府治下累积愤怒的人,早对警方执法态度不满的人,痛恨美国枪枝泛滥却无力改变的人,失去工作却没有积蓄的中下阶层等等。[全文]
-
“死的国民党,才是好的国民党”?
国民党有诸多毛病,但总结来说只有一个,就是“以为自己能重返执政”。 苟活心态、犬儒主义、拿香跟拜的风气弥漫在整个党内,党人面如菜色,被看不起还算是好的,因为至少还有存在感,最惨的是不被当回事,连作为选项的资格都没有。[全文]
-
“港版国安法”,台湾人看懂了吗?
两会中针对台湾的部分,不提“九二”,不提“和平”,强调促统,大陆民间反应似乎普遍认为是软中带硬的信号。令人意外的是“港版国安法”这个瞬间让英美高潮的政治议题。意外之处并非此法的推出,而是提出的时机。香港问题必然要牵涉到台湾,因为“一国两制”。[全文]
-
平庸路迢迢,520后的台湾会出戏点吗?
美国玩台湾牌的手法,根本不必猜测,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将台湾推向最前线挡子弹,才符合“低成本制中”的如意算盘。由于蔡英文的完全亲美策略,根本不敢让台湾牌的成本升高,所以能做的极为有限。[全文]
-
欧洲腰都弯不下去,怎么个“短链”法?
从欧洲农业问题此一切面来看,完全“短链”并不现实,失去非洲移工的西班牙农民会冲在前头跟你拼命,看到餐桌上的芦笋菜色换成薯条,西欧与北欧老饕也会翻脸,与这些长久的积习和生活品味比起来,戴口罩只算是微不足道的改变。[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