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裕卿之后,打击学术不端要告别“马保国文化”
侥幸心理虽然顽固,但只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术期刊监督机构、学术期刊以及高校都吹起清风,公正严肃的处理学术不端争议,中国的学术界的道德和成就自然能不断进步。当打击学术不端走向必然,真实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必然能走出来。[全文]
-
中国科学工作者,到了再度组织起来的时候了!
中国已是科研大国,但并非科研强国。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大批工业品处于“卡脖子”的阶段。面对着美国强大的科军工复合体威胁,我们的情况很像是缺乏准备的上甘岭战役初期。要打赢这场战斗,科研工作者应该团结起来,组成高效的团队来进行集体攻关。[全文]
-
没获诺奖,但中国人真正实现了温饱
中国的杰出表现,也得到很多外国人的认可。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工程项目中国首席科学家王大元,在接受DeepTech采访时透露曾经有人向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推荐袁隆平,他也帮忙写了材料,但是被诺奖委员会拒绝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 [全文]
-
导师自主决定硕博士毕业,劲太大?其实是重新定义关系
教育部现在面对“改革毕业考核机制”以及“释放研发能量”问题,提出要“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和“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就是要重新定义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学术素养要成为研究生最主要的培养目标,而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也必须进一步规范。[全文]
-
中国发展半导体能“弯道超车”?误会有点太多了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老希望搞“弯道超车”,实质就是不相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科学判断,同时也是不尊重艰苦奋斗创造的美好中国。中国制造业的腾飞,固然有少数来自于弯道超车,但更多的是靠苦干奋斗。[全文]
-
中国9万亿投资半导体,万家企业转型?为何这是一则谣言
事前论证不公开,事中运营不透明,事后处理还希望大事化小,这就难怪会出现这么多涉及骗补的谣言。中国半导体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钱,一个公开透明的半导体投资机制也许同样重要。[全文]
-
想成为“超级人类”? 这边建议您先开个脑洞呢
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科技名词,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堆砌高科技名词的产品并不就是真的高,而很多貌似来自未来的新产品其实不是能够引领未来的“新生事物”。为什么科技企业喜欢“弄噱头”“造概念”呢?[全文]
-
西方高校濒临破产:教育产业化是主因,反智主义是助攻
如果这些西方国家的政府不救助,疫情结束前后将掀起一波波高校集中倒闭的风潮。有人问,这是不是中国高校弯道超车的机会。笔者认为这对中国高校而言肯定不是坏事,但也不能高估其正面影响。英、美、澳的大学出现的问题,是教育产业化弊病的集中体现。[全文]
-
强调“未来”的大奖,为什么不奖励给年轻的科学家?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科技力量又有效地塑造着生产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年宣传片不再出现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领军青年,很难想象新一代年轻人会不会越来越不愿意从事科研,不愿意尝试科研,甚至不愿意成为技术骨干和专家。但是有问题需要解决,也是一个系统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标志。[全文]
-
中文期刊不行,“SCI”有多大的锅
过去以“SCI”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在发展中国家非常盛行,简单来说就是把部分学术评价成本和学术宣传成本转移到学术评价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就行政管理而言,学术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的国家进行公平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宣传的成本高昂,不如从学术评价体系健全的期刊和组织购买服务。[全文]
-
钱学森科技大学选址浏阳,合理吗?
在只重论文,不重授课的大背景下,毕业生不仅与社会需要脱节,甚至也不能完全表现出与受教育水平相当的科学素养。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电子和软件工程师扎堆的产业园附近,总有卖“防辐射仙人掌”的,且能一直经营下去。因此高校距离普遍能解决“钱学森之问”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全文]
-
小学生研究癌症,究竟坏在哪里
小学生研究癌症现象与教育公平、科学伦理风险等等紧密相关。这些比赛都是由国家经费组织办理的,但是怎么为国选才,甚至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建议首先扩大公开度,公布更多研究项目的内容和结论;修改选题政策,把创新的推动力体现出来。[全文]
-
水利工程为什么总是“风评被害”
笔者反对把遏制洪旱灾害最有力的水利工程,说成是造成旱灾和洪灾的原因。如何让公众正确地看待水利工程意义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一些中小水利工程而言,立项者、审批者、兴建者、运营者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对水利工程的态度是否科学,可能直接决定了这些工程的效益甚至是命运。[全文]
-
MATLAB开了第一枪,中国该怎么应对?
美国首先祭出禁用MATLAB这招似乎在意料之外,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MATLAB作为一个跨平台的数学计算软件,覆盖了几十个相关学科的需求,在学术圈中影响力很大。被禁用的影响,必须分层次进行讨论,但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多少还有一些替代品。[全文]
-
非典时很多元件靠进口,17年后已能支撑企业大搞跨界
非医疗企业能够灵活地生产抗疫产品充分说明了工业社会的好处,具体地来说就是产业链完整强大的益处。很多元器件我们已经做到了质量最优价格最低,有的元器件虽然还是不如国外,但也保证了能用好用。这才是此次非医疗企业在抗击疫情中大放异彩的主要原因。[全文]
-
发生了什么,突然呼吁中国扩核?
要知道解放军在装备上底子就弱,又曾经在财政上忍耐了二十年,直到2018年底才停止了一切有偿服务。胡主编看到了中国的核弹头和东风-41的数量想要阻滞美国霸权还很不够,难道96主战坦克、99主战坦克、歼-20、东风-17、大型驱逐舰和航母的数量就很够?[全文]